第431章
若晨高中毕业考上了京大的美术系,大学毕业以后又去了英国留学。
大学期间,若晨在苏谨茹的资助下办了一次画展,苏谨茹没想到儿子的画竟然价格不菲,好多画都被人高价买走了。
儿子大学期间和留学的所有费用都是他自己挣的。
苏谨茹出钱帮助他办画展,只是觉得自己有条件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花点钱让他高兴,没有奢望儿子能够靠画画养活自己。
苏谨茹无条件的支持儿子画画,只是觉得儿子生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她也有能力给他提供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资金,所以他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退一万步说,以儿子的学历,当一个美院的老师也可以混口饭吃。
但是儿子没有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他想自由自在的画画。
若晨留学回来以后,他到处跑,说是去采风,实际上是四处游玩,看尽美丽的山山水水。。
他就这么一边玩一边画画,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谨茹见儿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活得很好,也不再纠结他有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自己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比别人过得差。
可能儿子就是遗传了她的这份向往自由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基因吧!
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所以苏谨茹和袁文杰对儿子放手,让孩子发挥他无尽的创造力。对于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呢!
按照评论家的话说,若晨的画,透着洒脱、自由和空灵。
若曦读的是京大中文系,后来又读研,毕业以后就留在京大教书。
若曦业余写作,上高中的时候,她的诗歌和散文就在报刊上发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盛行诗歌,若曦出版了两本诗集,一度风靡一时。
后来她专注于写小说, 有多家出版社争抢她的版权。
对于苏谨茹来说,不管是儿子的画作还是女儿的文章,她都不懂好在哪里。
那些评论家对若晨和若曦作品评论的共同点就是,有灵性。
两个孩子都说,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从小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岛屿上。
岛屿上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有金色的沙滩,有辉煌灿烂的日出日落,有田园风情的稻田,有各种美味的水果,还有岛上人们的善良和友好,还有父母和整个家族对他们无限的宠爱,这些都是他们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
幸福的童年能够滋养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在若晨和若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谨茹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不断的买房子,买的都是京城三环以内的老房子,有些甚至都是临街的店铺。
袁文杰不明白苏谨茹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买房子。
苏谨茹道:“我不是喜欢买房子,我是看中了那个地皮,以后地皮会越来越值钱,我这是作为投资。”
“你已经有那么多钱,而且每个月的收入都比别人几年的工资收入还高,你还要投资?”
“我现在就是什么都不做,这些钱咱们也花不完,但是钱不是越多越好吗?”
“好好好,你喜欢钱,你爱钱,反正都是你赚的钱,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苏谨茹买了许多黄金地段的房子,到了两千年后,房地产开始热了起来,苏谨茹把那些老房子都拆了重新盖起了高楼大厦。
下面一楼的临街商铺,高价出租,上面的弄成写字楼,酒店,超市,商场,整体出租。
苏谨茹手里有大把的钱,天天就是买地皮,盖房子,别说袁文杰根本就不知道她有多少房产,苏谨茹自己都怕记错了,她把自己的房产都记录在册,方便查看管理,收租金,成了一个妥妥的收租婆,在房价鼎盛时期,每个月的租金都是八位数。
苏谨茹利用房地产大热的红利,囤积了大量的房产和资金,在房价最高的时候又把那些以后可能会缩水的房子及时抛售。
但是表面上,苏谨茹很低调,亲戚朋友都不知道她是一个隐形富婆。
连四个儿女都以为她只是一个没有退休工资靠袁文杰养活的老太太,四个儿女都会给她钱花。
对于儿女们的孝心,苏谨茹来者不拒,转头,又把钱花到了孙子辈身上了。
苏谨茹在老家南阳县城中心地段买了一块地皮,盖了一栋三层的房子给了二妹妹。
一楼,作为商铺出租,二楼到四楼,每层盖成四室两厅,二楼给老爸老妈住,三楼给二妹妹两口子住。
楼下四个商铺,一年租金差不多二十万,就用作老爸老妈和二妹妹两口子的生活费用。
二妹妹家的三个孩子,都在县城工作和生活,他们各自有单独的住房,他们的工作和工资收入,在县城也算是中上水平,父母和外公外婆身体健康,经济上也不需要他们负担,他们只需要有空去看看他们,节假日聚在一起吃一顿饭。
豆豆当了县长以后,把去往大奔村的路都大修了一次,之前窄小的土路路面修成了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宽敞的柏油路。之前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十多分钟。
大奔村的村道也是最早修成水泥路的,房子也早早规划整齐。盖新房根据规划建设的人家,村里给一大笔补偿,所以村里家家户户都愿意听从指挥,自觉接受规划,大奔村有许多扶持政策,是南阳县第一个富裕起来的村子。大奔村也是南阳县第一个文明村。大奔村成为南阳县的模范村。
大奔村和小奔村合并成为一个村子。名字依然叫大奔村和小奔村,实际上因为村里规划建设,房子都盖在了一起,所以提起大奔村,实际上也包括了小奔村。
附近的村子都羡慕大奔村,说大奔村风水好,村里出了两个县长,大奔村也是饥荒年代饿死的人最少的村子。许多姑娘以能够嫁到大奔村为荣。
南阳县自从饥荒年代因为新产品的出现,提前解决了饥荒,很快恢复了农业生产,后来又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们彻底摆脱饥饿。
改革开放以后,又及时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扶持个体企业的发展,让经济发展起来,税收提高,财政收入增加,也提供了许多人的就业机会。
南阳县成为周边几个县城最富的县,后来撤县建市,成为了县级市。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92644/92644004/194700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