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努尔哈赤墓解
说法一:
沈阳福陵
清福陵(沈阳东陵)是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位于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天聪三年),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号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1636年至1820年间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后形成陵寝规制。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其中依山势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阶形式匠心独具。石牌坊雕造精细,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的水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说法二:
死因之谜与衣冠冢问题。
重伤致死
经过潜心研究,朝鲜学者金国平和吴志良终于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找到了一条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的珍贵史料。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死于明军红夷大炮之下。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愤懑致死
正在人们对努尔哈赤之死不再提出异议时,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显然是后人附会之说。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间八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
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太妃纳喇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
说法三:
终结之地
1626年,横行东北半个世纪的努尔哈赤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败。
这年的正月,努尔哈赤看到了一个最大的机遇:明王朝的辽东经略高第命令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一时间,明王朝数年经营的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军被撤一空,只剩抗命不撤的袁崇焕坚守兴城。
兴城孤悬,手到擒来,最惯于抓战机的努尔哈赤岂能放弃便宜不占?迅速调集13万大军进攻兴城。
此时的形势绝对有利。
从军力对比来说,兴城守军只有1万,而八旗兵却有13万,惯于以少胜多的八旗兵,换个以多打少的打法,如同用牛刀杀鸡,准赢不可。
从部队的协同情势来说,明军号令不一,袁崇焕坚决抗击后金,把守卫山海关的前沿纵深深入到兴城一线。不懂军事且畏敌如虎的经略高第坚决后撤,只守山海关,并把从兴城前后一线的守军都撤回山海关,将袁崇焕的兴城要地孤悬在敌前。对于这样坚决抗敌的将领,经略高第当然不会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而八旗兵号令出自努尔哈赤一人,前后协同,只要前线需要,沈阳的支援随时可到。
从指挥者来说,指挥兴城的守城者袁崇焕只有32岁,只是一个会做八股文、会写很好的诗的文人,一仗没打过。而68岁的努尔哈赤自20多岁起兵以来,身经百战,从来没打过败仗,特别是在和明军的三次大战役中,每次均以少击多,每次都大获全胜。农历正月24日,努尔哈赤先派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5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劝袁崇焕投降。劝降不成,遂大举攻城。
兴城外的一线平地上,只见后金兵蔽野而来。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木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
攻城失利,后金兵改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后金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后金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眼看城墙即将被打开,可在这时,守军抬着重达数百斤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铁板车被砸塌,隐避于下的士兵被砸,死伤无数。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有的地段的城基被后金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后金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慢慢地,兴城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努尔哈赤正暗自得意。忽然间,只见芦花褥子和被单纷纷从城上投了下来,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你争我多之际,城上的火箭和硝磺等引火物纷纷投了下来,芦花褥子和被单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后金兵。同时,看似木框的东西也被投了下来,到得城下,木框炸裂,无数喷着火焰的泥团立即旋转着滚出,烧死不少后金兵。
虽是顽强抵抗,但城墙还是被撞垮了一丈多,后金大军眼看就要破城而入了,袁崇焕亲自带人前来堵塞缺口,虽连受了两次伤,但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
24日攻城不下,25日后金兵又猛攻,不下,26日又一番猛攻。后金兵们不明白了,过去一打就跑的明军士兵,突然地英勇无比了,天下无敌的后金兵像激流碰到了礁石,不管激流如何冲击,礁石仍岿然不动。
在后金兵的疑虑中,努尔哈赤被大炮炸伤,代善、皇太极好不容易在七横八竖的尸体下找到负伤的罕王。
宁远之战存疑
根据八旗的制度而言,理论上当时的金国,就算是所有的牛录(八旗基层官职)手底下人员全部满额,那么当时的八旗全体出动应该有60000人。即:每牛录额真手下有300人。每五牛录为一甲喇,由甲喇额真统领,那么一甲喇就有1500人。一旗中有五个甲喇,即7500人。那么一共八旗就有6万人,上文的十三万明显是不可能的。而且这还是极限情况,事实上当时的牛录很多都是不满编的。
那么,这个十三万是哪里来的呢?“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这是袁崇焕自己说的。当时努尔哈赤领兵号称二十万,袁崇焕认为是十三万。但是当然了,实际上绝对不会超过六万。
再说明军号令不一。那时候正值小冰河期,明朝自己粮食就不够,更不用提后金了。后金没有粮食过冬,因此来劫掠粮食棉衣什么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游牧民族嘛)。尤其是努尔哈赤刚刚和蒙古林丹汗(这个名字...)打完仗,消耗了大量存粮,自然要将损失转嫁给明朝。不可否认的是,高第此人确实胆小,前一年十月就提议要“尽撤锦、右诸城守具”,完全是一副怕死不敢出的情况。然而如果真的像高第命令的那样撤回来也许损失还小得多,因为当时“大明兵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仅此而已。面对后金的六万大军,这点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看的。袁崇焕坚持要守宁远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手里没人啊!
然后就是努尔哈赤本人深受重伤的问题。所谓“负伤的汗王”事实上是假的,因为词条前面也说过,努尔哈赤是死于9月。如果正月就在宁远城下身负重伤,显然不会生命力强悍的活这么长时间,毕竟年事已高。期间还征讨蒙古,还会见蒙古台吉。如果说努尔哈赤死在,或者说重伤在宁远城下的话,那又怎么会精神奕奕的出征、会见蒙古王公,还说“今尔我无恙(如今我没病)”?
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伤的唯一史料——注意,是唯一史料,无论明朝方面还是后金方面都不曾提及此事——的是朝鲜方面的记载。如果我们以朝方记载为历史真相的话,那还真是可笑啊。
当然了,努尔哈赤既然没有受伤,那后金为何要撤兵呢?因为皮岛的毛文龙出兵骚扰后金后方,努尔哈赤攻破了觉华岛,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粮食,后方又告急,于是就退兵了。这也是为什么宁远之战仅仅持续了两天的缘故。另:两天中金兵死了大约500人,觉华岛被攻破明军死伤至少7000以上——这也叫大捷?
那么,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呢?答案很简单,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征战一生,鞍马劳顿,病死或者老死都不足为奇,唯独在宁远城下被大炮炸死实在是奇哉怪也。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写努尔哈赤的陵墓,其实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一直没有说清楚,先在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努尔哈赤的功绩。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烧杀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兴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
1619年年三月,明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之后,智取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评曰:铁岭、开原,为辽重蔽,既并陷贼,则河东已在贼握中。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熊廷弼兵败被斩,王化贞下狱论死。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作者说:
之所以给大家把这些我找到的东西罗列出来,也是因为其对文章后续很有帮助,比如即将到来的釜底抽薪,和他们在楼兰的撤离过程,这些故事构架都要基于前面的一些问题,由于前面我断更了一段时间,所以有一些细节和小坑大家已经想不起来了,我现在就将这些东西给大家讲清楚。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整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基于正经八百的历史时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所写道的一些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和这些人有关,所以大家要仔细读一读我最近发的三章资料,这些东西很轻易的就能让你了解到下一步故事的进展。
关于如烟和李景的问题都与其有关,谢谢大家。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71/71794/38515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