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汉永存 > 第260章 应当有的坚持和底线

第260章 应当有的坚持和底线


第260章  应当有的坚持和底线

        刘瀚说得很真诚,也很用心,但刘秀终究没有让他去在战场,毕竟才12岁,而且是按古代算的,其实放到后世他才11岁,古代是普遍要算偏大一岁的,把怀胎10月也算了上去。

        临走前,刘瀚对着刘秀说道:“父皇,他们现在是困兽犹斗,穷凶极恶了,既然派人来刺杀来歙将军,也会派人刺杀其他将军,这个要小心。

        像是吴汉和岑彭,你要让他们注意,还有吴汉喜欢劫掠,但蜀中若是打下来,自然是大汉的,万万不可劫掠,不可失去民心,当年南阳的事情还历历在目,父皇您一定要多注意。”

        云台二十八将,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称呼,但你要具体说他们是谁,都有什么战绩?

        甚至你要问一个就算是历史爱好者的人,他们之中每一个姓甚名谁,能知道出三个以上的,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他们分别是:

        太傅高密侯邓禹、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左将军胶东侯贾复、建威大将军耿弇、执金吾雍奴侯寇恂、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

        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建义大将军鬲侯朱祐、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卫尉安成侯铫期、

        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

        骠骑将军慎侯刘隆、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河南尹阜成侯王梁、

        琅琊太守祝阿侯陈俊、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

        左曹合肥侯坚镡、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

        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右将军槐里侯万脩、太常灵寿侯邳彤、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

        这就很诡异了啊,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就算在普通路人的嘴里,多少都能念叨出几个。

        比如秦朝的王翦、蒙恬、李斯,西汉的萧何、韩信、张良,西晋的杜预、羊祜,隋朝的大元帅高颎、靠山王杨林、上柱国贺若弼、越王杨素、大都督鱼俱罗,唐代那就多了去了,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等等。

        此外,还有大明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就连元清两代这种名字不太好记了,都还有速不台、哲别、者勒蔑、忽必来、鳌拜、多尔衮这样大将耳熟能详呢。

        唯有北宋和东汉的开国功臣,在民间这块是备受冷落,但北宋还好,也没弄出什么云台28将之类的叫法,而且杨家将挺出名的,而东汉呢,费尽心思弄了个高大上的称呼,搞得后面2000年过去了,老百姓一个能报出名字的一个都没有。

        唯一那个时代比较出名的靠着成语马革裹尸,还有他子孙马腾、马超在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表现才攒出点知名度的马援,还不在云台二十八将的范围之内,那这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后世,网络上有很多种讲法,有的人说啊这28个人水平参差不齐的,有讲这些人都水分太多,人太菜的。

        但这个菜吧,有的人也挺菜的,还不是被后世抬成神仙了吗?

        毕竟他们能从刘秀那么多手下里脱颖而出的,无论是出于谋划得当,还是出于战功卓著,亦或是为了笼络他们背后的势力,那总会有可取之处吧?

        硬夸不是夸不出来,而且只要伱夸得好,普通老百姓又有几个会去证实那些人物的生平呢?

        这事儿的关键就在这儿了,普通老百姓又有谁会去翻正史呢?

        大家看的都是小说呀,东汉末年有《三国演义》吧,隋唐有《说唐全传》,大明有《明英烈》,再不济还有个《倚天屠龙记》,让常遇春之类的混个脸熟。

        至于西汉的萧何、韩信、张良,也是因为出道早,在大量小说、民间故事里进行客串,什么吾之子房、吾之萧何。

        至于韩信啊,更是被誉为行走的成语词典,有34个成语和他有关呀。

        那回过头再看东汉建立的故事,除了民国时期一本比较小众的《后汉演义》,其他基本没有了。

        世间最厉害的是时间,也是遗忘,这些历史人物除非做出过特别大事儿的,写进教科书的,其他人想要在几百上千年后的民间依然保持高人气,这一定是要依赖文学作品的。

        那为啥就没人写刘秀呢?以至于现在营销号里的什么天降陨石反而成为了他的标签。

        这个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刘秀的时代没有能与之匹配的优秀对手。

        虽然小说的作用很重要,但是作为小说题材,那个时代够精彩,也是相关文学作品最终能够爆火的保障,这个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刘邦对项羽,火星撞地球,三国呢,孙曹刘三家也是人才济济,曹操、刘备、孙权就不说了,他们的手下诸葛亮、司马懿、关云长、赵子龙、郭嘉、周瑜、陆逊,那都不是一般人。

        隋末乱世,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其他诸如反王世充、窦建德也不是省油的灯。

        就是大明建立之前啊,这陈友谅和张士臣,那也是与朱元璋在南方隐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而刘秀面对的对手呢,基本上是一些贼寇,比如什么铜马、大同、高虎、重连、铁金、大枪、由来、上江等等,除了最强的绿林和赤眉,其他大多数啊,普通人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里面有什么英雄好汉了。

        其二,即使面对的是这些对手,刘秀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搞定这过程,打的可以说是相当慢了。

        说到最强的绿林和赤眉,他们都非常有机会夺得天下,那基本就是在那里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刘秀就看着你们呢,我按兵不动,在他们要死的时候,出兵坐收渔利。

        可以说光武帝刘秀打得稳,聪明,并且刘秀啊,他的确后面也非常善于拉拢招降和分化各方势力。

        但你也可以说啊,是这28将能力不行,只能徐徐图之,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写作素材,那就真的是一点爽感都不会有啦。

        其三就是28个人里面或多或少自身都有一些污点或者槽点,譬如第一名的邓禹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第二名的吴汉和第四名的耿弇都喜欢屠城。

        第18名王梁屡次不听刘秀号令,第23名王霸,你看这名字就不太吉利,被派去招兵,没臣反遭老百姓的嘲笑……

        这些情节写进小说,还作为创业团队的故事,多少有点不合适呀。

        当然啊,这云台28将的名气不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刘秀的个人能力是太强了。

        相对于其他时期的名将往往都有独当一面的情况不同,光武刘秀的创业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都是他在大本营遥控指挥的。

        <div  class="contentadv">        都说刘秀对功臣好,绝大多数啊,还算是善终,一方面是刘秀城府手段了得,很早就开始用人质这种手段来约束手下人了,而这种手法呀,曹操也很爱用,学得非常通透。

        另一方面,实在也是东汉建立的最大功臣就是他光武刘秀本人,其他人完全无法对其构成威胁,再加上有个好儿子汉明帝刘庄,自然也就不用像老朱晚年那样为了保朱允炆大开杀戒了。

        说到底啊,这对手不强,过程平淡,发挥不稳顶,再加上一个超级牛人的老板压在头顶,从而缺乏故事性,不受后世小说演义创作者的待见,应该就是28将逐渐泯灭于众人的原因了吧。

        特别是屠城,刘秀手下大将都喜欢,这点是特别不好的,无论在那个时代,无论是谁,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烧杀抢掠,都是赤裸裸的罪恶。

        对于屠城这些,后汉书都有记载。

        比如《后汉书·朱祐传》:“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后汉书·冯异传》,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后汉书·桓谭传》:“臣谭伏观陛下用兵,诸所降下,既无重赏以相恩诱,或至虏掠夺其财物,是以兵长渠率,各生狐疑,党辈连结,岁月不解。”

        《后汉书·公孙述传》:“明旦,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

        《后汉书吴汉传》:“会光武至,共定邯郸,而躬裨将虏掠不相承禀,光武深忌之。”

        《后汉书任光传》,世祖曰:“卿兵少,如何?”光曰:“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世祖从之。

        如此种种,不知凡几。

        甚至,连刘秀的家乡南阳郡(龙兴之地)都未能幸免,最终逼反邓奉起兵复仇,手下军队,却把自己的帝乡给洗劫了一番,真是讽刺。

        “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怒吴汉掠其乡里,遂返,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

        当然,这里面最喜欢劫掠的就吴汉了,所以刘秀出发前,刘瀚特地叮嘱一番,刘秀很欣慰,点头答应,对刘瀚大加赞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华夏古代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一部战争史。一场战争,带走的人命往往成千上万。

        其中不乏战死沙场的军人,可更多的却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古代战争中,屠城作为一种军事手段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极端残酷血腥的行为,可若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屠城的存在又有一定其合理性。

        其一是物资的合理掠夺,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往往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只有充足的后勤补给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即便是在本土作战,后勤还难以完全保障,更何况是在敌方势力范围内作战呢。

        因此,军队的指挥者往往下令屠城,从老百姓那里掠夺物资,有人会说难道不能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获取物资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都知道善财难舍,即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也有很多人不愿放弃自己的财产,毕竟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

        更别说在那种战争的年代,没有了粮食最终也难有活路。所以,屠城这种高效快捷的掠夺手段就成了很多将领的首选。

        自家人是不好的,那就抢敌人的呗。

        其二,屠城可以施加压力,威慑敌人。

        当一个人凶名在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对他产生畏惧的心理,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个人如此,军队亦然。当一支军队有了屠城的行为后,与它作战的军队往往会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对于站在它对立面的百姓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国时期,曹操率军攻打荆州。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当时的荆州牧刘琮直接选择了投降。

        而荆州牧刘琮之所以投降得这么快,全是因为曹操喜欢屠城。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白起之所以称为人屠,那也是因为坑杀了赵国几十万投降的军队。

        当然,这些对比后世元朝,特别满清的屠城,都是不值一提的。

        满清入关,为了震慑敌人,为了掠夺,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

        简直可怕,野蛮,让人心痛。

        无数的百姓和生命在他们面前,就如同地上的蝼蚁,不值一提。

        无论别人怎么做,刘瀚是万万不会屠城的,也不允许自己的手下屠城。

        他永远记得1949年,人民子弟兵入沪不入户,在冰冷的夜晚蜷缩在道路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铁一样的纪律,那是文明和信仰对世界的招手……

        一个洞穴是黑暗的,但只要有光打了进去,黑暗就不再是它的宿命;

        大洋是隔绝的,沙漠是危险的,但只要有人穿了过去,阻绝就不再是它们的宿命。

        有些东西,总要坚持,无论失败或者成功!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61031/61031506/1225991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