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朱由检方从哲 > 第33章 巨额政务

第33章 巨额政务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升起,朱常洛就带着朱由校来慈庆宫接朱由检。

        朱由检才刚睁眼,心里默念三声好圣孙,才鼓起劲儿,起床穿衣到朱常洛面前施礼:“给父亲大人请安~”

        自从把李康妃弄走之后,朱常洛有意修复跟朱由检的父子关系,虽然朱由检对他不冷不热的,但关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免了,免了~”

        朱常洛的喜色溢于言表,当了近20年太子,他终于获得了理政之权了,这可是个好兆头。

        昨天张宏来传旨到时候,他塞了一袋银子,张宏才给他透了三个字:好圣孙。

        朱常洛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今天见到朱由检,怎么看怎么顺眼。

        吃完尚膳监送来的早膳,父子三人来到东阁,东阁内除了方从哲的主座外,在左右添了三张桌子。

        跟方从哲见礼之后,三人各自落座。

        古人以左为尊,左侧的桌子自然是朱常洛的,朱由校和朱由检坐在右侧,

        几人坐下后,六部尚书也姗姗来迟,万历是让他们来看的,他们不光没桌子,椅子都没一把。

        虽然没休息的地方,六部尚书都聚到朱常洛身后攀谈,太子理政的结果在他们看来是皇权对他们的又一次妥协。

        朱常洛的主角光环只持续了不到一刻钟,一刻钟后,张宏带着十几名小太监走了进来,每两名太监扛着一个箩筐,箩筐里是满满的折子。

        朱由检数了一下,足足8个大箩筐,得有好几百道折子。

        万历皇帝虽不上朝,但他并不是不批折子。

        每天的折子里,他多少还是批一些的,没处理的就留中不发,什么时候想处理了再接着弄。

        实在等不及的折子,方从哲会派人再三催促,万历的做法无非是:批复,发回或是让方从哲自己看着办。

        要是一点不批,方从哲也不会上那道请封朱由校为皇太孙的折子了。

        张宏也不客套,对朱常洛行礼之后道:“太子殿下,这是最近两个月来皇上没有批复的折子,后面还有几批,奴才晚点再送来,就都麻烦太子爷和两位殿下了。”

        说完,带着太监们走了。

        留下傻眼的众人,眼前这庞大的工作量把所有人都震撼到了。

        一本奏折里可能有好几件事,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

        面前这些折子就按800本来算,每本折子里两件事,那就是1600件事,这还只是总体工作量的几分之一。

        劳模皇帝朱元璋平均一天也才处理200多本奏折,老年人方从哲、中年人朱常洛,和尚未成年的校检兄弟,今天是无论如何也处理不完这8个箩筐的折子。

        这还不算今天各部新送来的折子,这几分之一的工作,就算加上六部尚书来做,也很难在今天做完。

        方从哲感到头痛,朱常洛欲哭无泪,朱由校直接傻眼了。

        唯有朱由检摩拳擦掌,让魏忠贤把一个箩筐拖到自己桌边,拿起一本开始批复。

        两个月前,山西布政使送来的折子,说治下的一个村子爆发瘟疫,当地县令处置得当,已将瘟疫平定,请求朝廷予以褒奖。

        看着奏折上的这个县令名字,朱由检想起在吏部看到的考评成绩,此人成绩优异,按理说也可以往上动一动了。

        此人管理的县是个赋税三万石以下的县,他是个从七品的下等知县。

        朱由检提笔将他升为一个税赋3万石以上,6万石以下的中等县的知县。

        虽然还是知县,但中等知县是正七品,给他升了半阶。

        处理完第一本,朱由检抬头看了眼朱常洛,户、礼、兵三位尚书在朱常洛身边告诉他该如何批复。

        吏部尚书郑继之到了朱由校身边,面无表情的给文盲朱由校念着奏折上的内容,朱由校噘着嘴,用人中和鼻子夹着一杆毛笔,完全没在听的样子。

        刑部尚书李鋕,工部尚书林如楚则站在自己身后,朱由检把批好的折子递给他们,头也不抬的道:“请两位大人雅正。”

        说完低头批第二本了,李鋕跟林如楚接过奏折看了看,相视的点点头,林如楚道:“殿下,升任官员这种事还是让皇上看看再发到吏部吧。”

        “皇爷爷给我根据考评成绩提拔官员之权,此人考评成绩优异,可以升任。”

        朱由检随口的一句话,让阁内除了朱由校以外的人纷纷朝他望来,朱由检浑然不觉,专心处理政务。

        六部的大概情况和国家情况都在他脑中,朱由检下笔如有神助,批复速度越来越快。

        相比之下,被三位尚书一起开动脑筋帮助的朱常洛,因为不是自己想的,批复速度比朱由检还要慢一些。

        再看旁边,吏部尚书郑继之给朱由校念完一道折子,朱由校不耐烦的把笔一扔,郁闷的抱怨:“我哪知道漕运该加派多少粮食,我要是知道要他们干嘛,下一本下一本。”

        郑继之为难道:“这…殿下,此事事关京城漕运,漕运粮食要是不足,京城米价就会涨价,就会有人趁机囤积居奇,甚至会饿死人啊。”

        朱由校靠着椅背,两脚搭在桌边:“你让我怎么办,我哪知道漕运该加派多少粮食?”

        “我来看看。”

        朱由检走到朱由校身边,从郑继之手里接过奏折。

        看了一遍后把折子拿到朱由校面前为他介绍:“哥,京城漕粮每年大概400万石左右,辽东可能爆发战事,相较往年京城漕粮要增加不少。

        按照京师人口,和大战爆发后可能涌入的人口计算,至少要南方加征60万石米才能稳定粮价,加上地方官推说在路上的耗米。可以批给他们25万石的耗米数额。

        去年南方各省税收尚可,今年可能打仗,可将一些粮食折成轻赍银备用。

        还有,这上面说内府光禄寺等衙门也要运米加耗,对衙门可以省一省,加个几万石就行了,总之耗米不能太高,哥,你按我说的办就行。”

        朱由校一脸懵逼:“那个…啥是耗米?”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28284/28284901/1106937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