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公民第十章:秦兵马俑
五人在叶子陪同下,挤出人群,开始观看秦俑馆。
秦俑一号坑规模最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1979年开放,长210米,宽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刹那间,您会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您带进喊杀震天、战车嘶鸣的古战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在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在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1976年发现,1987年开放,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二号坑面积的6.7%。
在俑坑中共发现有八种军俑。分别是将军俑、车土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御手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兵马俑全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身披铠甲,右手执长矛,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参观者都在为这支两千年前的地下大军惊叹不已,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恍惚间会把人引入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古典写实主义历史画面。
每个游客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考古坑里的兵马俑无论是立俑还是跪俑,手都是呈空心状半握着的。这表示兵马俑在烧制之初是带有兵器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兵马俑手中的兵器都消失不见了,关于兵马俑内兵器的消失,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为盗墓,在古代青铜器属于贵重的物品,兵马俑中每个人俑配有一件青铜器,数量庞大很容易被盗墓人盯上。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在秦兵马俑建造时周围都是严加看守的,况且盗墓者偷盗一两件青铜器还可以理解,墓穴内所有的青铜器都不见了,盗墓者偷盗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第二种说法也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即兵马俑青铜器丢失的头号嫌疑人员是项羽。
人们认为项羽盗走了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项羽的所处的时期正好是在兵马俑刚修建完成不久,时间上符合。项羽对于秦王恨之入骨,项羽的叔父项梁、祖父项燕皆死在秦朝士兵手里,国仇家恨使得项羽对于秦王深恶痛绝。项羽去破坏秦始皇陵也情有可原。再有就是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需要收集大量的兵器,秦始皇在修建兵马俑时本意是为自己建造一队装备精良,战斗实力强的军队。为人俑所装配的武器都是具有实战意义的上品,项羽正是看上了这一点才将兵马俑内的兵器系数掠空。当然这些传说只是后人的揣测,关于秦兵马俑内兵器的丢失至今没有一个合理明确的解释,这也为秦兵马俑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目前秦兵马俑对游客开放的只有三个俑坑,整个秦始皇陵已经探明的俑坑多达四百多个。在已经挖掘的俑坑之中只有一个俑坑是完整的,其他的都在修复中。作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兵马俑只是整个秦陵的冰山一角。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20387/20387090/545604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