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暂借汉中,马超之心
建安七年六月底,曹操的长子曹昂率军被困于宛城,突围不成,大败累至身死。
此战,曹军四万大军全军覆没,大将曹仁、李典、吕虔、曹休相继战死,谋士荀攸、朱灵被俘,余者死伤无数。
而这一战,也损耗了秦瑱与关羽联军万余兵马,伤者无数,需要一段时间休整。
同一时间,远在汉中的刘备也进入了暂时的休整之中,因为汉中的归属权还需界定。
本来在这一战之前,刘备是以帮助刘璋攻伐张鲁为由进军的汉中。
然则当汉中夺取下来之后,庞统、刘晔等人却建议他们不能撤军。
就连被刘璋派过来的法正,也建议刘备顺势攻击吴懿,夺取整个汉中的控制权。
毕竟,汉中此时可谓入关中与益州的关键要地,掌控此处,便意味着他们掌控着主动权。
不过刘备对此并不赞同,这不是名声不名声的问题,而是他个人接受不了倒戈。
因在他看来,刘璋对他是仁至义尽,他不能以仇报怨,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
于是在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他们暂时驻军于南郑,先遣使南下与刘璋商议暂借汉中。
等到他们夺取击败曹操迎奉天子之后,再将汉中归还刘璋,当然,到时候还不还,又是另说。
总之,使者在六月底出发,直到七月中旬,便抵达成都城内,见到了刘璋。
此时刘璋还不知道刘备在东边打出的战果,听到张鲁、曹操兵败,他自是欣喜非常。
可是当他一听刘备要暂借汉中之时,却又陷入了一阵犹豫之中,他是暗弱,可他不傻。
汉中乃是益州门户,之前有个张鲁,已是他心腹大患,现在刘备要占,会不会是另一个张鲁?
由是他便招来众人议事,黄权与王累见得机会,便力劝刘璋倒戈,将刘备逐出汉中。
因是此战的主力是刘备军,虽然击败了曹操,但刘备损兵折将,兵马已经只剩不到三万。
与之相对,吴懿占据了各处险要,兵马尚有四万多,完全有能力将刘备赶出汉中去。
不过张松一听二人之言,便对刘璋道:“二人此言疏间宗族之义,滋长寇盗之威,实无益于主公。”
“刘征东兵马逾越数十万,声威远著四方,今助我军除掉张鲁,逼退曹操,实为义举,虽据汉中,却不抢夺,实为仁人。”
“今虽遣使暂借汉中,也只是为除贼而已,安得倒戈相攻,强占汉中,失信于天下?”
“故依在下之见,不如先行借之,待讨贼之后,再行索要却也不迟,不然今逐其数万兵马,来日便是数十万。”
“我军虽据险要之地,比曹操尚且不如,安能以一州抗天下之兵也?还望主公三思而行,勿听奸佞之言!”
说来说去,还是实力对比的问题,刘备不像原本历史那般只有半个荆州,现在刘备势力天下第一。
现在招惹刘备,或者选择拒绝借汉中,你就要考虑以后能不能抗住刘备的全力进攻了!
而这其中还有一件事,就连曹操都被刘备追着打,他们连曹操都比不过,怎么比得过刘备?
这话一出,黄权和王累自然大骂张松卖主求荣,刘璋考虑利弊关系之后,却直接对众人道:
“子乔之言不差,吾与玄德同宗,今结兄弟之盟,当鼎力相助,吾意已决,切勿逆言。”
黄权王累闻之,皆是磕头死谏,刘璋充耳不闻,会见了刘备使者便令之返回,言说汉中可暂借刘备。
使者得信之后,自是大喜,忙又从成都转向汉中,言说诸事,便让刘备将兵马移入南郑。
此时,已然到了八月,秋季的到来,并未让关中的情况好转,自从曹操回长安之后,便即一病不起。
除了荀彧和郭嘉能入府探望之外,外人一概不得入府内,于是便传出了流言,说曹操已经病死,只不过是郭嘉等人在封锁消息。
这则流言的传出,自然是让朝内文武百官皆是人心惶惶,毕竟,这则流言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自从曹操回归之后,一系列的坏消息就传入了长安,曹操兵败,夏侯渊等人战死汉中。
而曹操一直卧病在床,显然已经是并入膏肓之态,东边又传来消息,言说曹昂、曹仁战死。
这些消息就算是正常人都难以接受,更别说已经只剩下半条命的曹操了,曹操没有反应,正说明曹操已经去世。
别看文武百官都畏惧曹操威势,可当知道曹操真要病死之时,却有大量汉臣来到司空府探望。
其中包括杨彪、孔融、赵温一众和曹操势同水火的官员,他们是真不希望曹操就此病故。
说起原因,自也简单,因为曹操就是朝廷的定海神针,没了曹操,没人知道会出什么乱子。
不过文武百官之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很高兴的,比如金祎、韦晃、耿纪,又比如伏完伏国丈。
却说伏完于年初受命除曹,此后便一直在暗中联系同党,由此得到众人帮助,又联系了马腾、韩遂等人。
结果信件才刚传出,便收到了曹操回军的消息,这让伏完一度陷入了恐慌之中,生怕事情再度败露。
但让他没想到是,曹操这次回来已经是残血状态,不仅没了以往的强势,就连他传出的流言都没有制止。
这使得伏完顿时信心百倍,眼见马腾韩遂迟迟没有回信,他便派人将耿纪等人找到城外商议道:
“昔日完与诸位共谋曹贼,本意招马腾韩遂入京勤王,不料二人至今未曾回我军之信。”
“天幸曹贼现已病入膏肓,如此天赐良机,我等岂可纵容,故招诸位前来议之如何行事。”
众人此时自都是兴奋状态,只觉大事可期,但具体要如何行事,却无一个具体办法,唯有金祎道:
“当今之势,宜缓不宜急,虽说曹操病危,然则终究未死,我暂等不可妄为。”
然则他一说话,耿纪便道:“如今曹操已死之言传遍满城,何言不可妄为,当急行之。”
“我见马腾韩遂未曾回信,许是未知朝中之事,可再遣信使前去诱之,必可前来。”
“再者,如今马超便在长安,我等何必舍近求远,不妨一边遣使联络马腾等人,又使人接触马超。”
“若是马超可助力我等,则我等不仅有兵,又能又将,待得马腾一至,大事可济。”
金祎见之,自然不悦,可伏完闻此,却是欣喜道:“季行此策可行,吾等当先拉拢马超,但不知谁愿为使?”
众人之中,除了伏完之外,便数韦晃官职最高,当即开口道:“此事某可行之。”
于是众人商定之后,便由韦晃设宴,邀请马超前来赴宴,准备借机试探马超。
又说马超其人本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世代公卿,出身名门,又兼人帅有勇力,故也被人称为锦马超。
在原本历程中,曹操几次征调马超为官,马超均未应诺,而这一世却是以人质身份进入了老曹麾下。
他本来想着进入朝廷之后,好好干一番大事业,故而初时也忠心耿耿,勤勉做事。
结果他没想到,当初伐完凉州的曹操,已经是老曹的人生巅峰,从他加入之后,便走起了下坡路。
官渡一战败了也就罢了,汉中之战还败,到了现在,甚至连中原最后的几郡也被夺取。
眼见曹操逐渐不行,马超心中自也郁闷,倒不是因为老曹病危而郁闷,只是觉得他生不逢时。
因是他从小便能征惯战,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奈何他刚成年之时,天下已经诸侯并起。
如今二十六岁,虽已封侯,却只是偏将军,距离他先祖伏波将军的成就还很遥远。
眼下天下只有刘备袁绍两家势大,要叫他再度转投他人,不知又需要再蹉跎几年。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他心中郁闷,连日皆在府内喝着闷酒,这日收到韦晃邀请,没有多想,便即前来。
至于府内相见,韦晃邀其入后堂饮酒,又叫美婢上前服侍,待酒过三巡,因笑道:
“吾闻司空战于汉中,将军战功卓著,早晚高迁,故摆宴先行祝贺。”
他这话,自是为了试探马超此时的心理状态,想看看马超心中又无反心。
而马超听得此言便觉眼前美婢无色,美酒无味,索性一把将酒推到地上。
韦晃见之,忙问马超是何缘故如此,马超冷眼看他沉声道:
“先生莫非打趣在下,吾有何战功,不过兵败而已,尚未论罪,如何升迁?”
这也是他现在最为郁闷的一件事,汉中之战他可是尽了全力,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可因为两次兵败,回到长安他便被剥夺了兵权,于城内闲置至今,心中自然有些难受。
韦晃现在提起,便如揭他伤疤,让他再无兴致,但韦晃见之,心中却是窃喜,忙装作惊讶道:
“自将军入曹公麾下,屡建奇功,虽有小败,亦当封赏,曹公此举,岂非赏罚不明?”
这话正和马超心意,他也不在恼怒,只是一脸不忿道:
“谁言不是,某屡次建功,今虽兵败,亦是领命而行。”
“岂料郭嘉那厮却屡次劝谏,让某未得全功,着实可恨。”
“曹公亦是老迈昏聩,竟允其言,不知其人所想!”
韦晃见其不满,便急忙下座,亲自给马超斟酒道:
“话虽如此,郭奉孝有曹公信重,也只得听之任之而已。”
马超见他言行恭敬,便端起了杯子,待得酒满才道:
“某且让他安居几日,待得曹公一死,某必杀之!”
如此说罢,他便将酒一饮而尽,可韦晃却突然抬起头道:
“可若是曹公不死,将军又当如何行事?”
马超听着,自是神色一愣,随之便神色一狞道:
“若是曹公不死,某便杀了郭嘉,再走西凉!”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15905/15905221/198803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