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三家齐聚,围魏救赵
却说因为曹操逝世,马腾、韩遂等人叛曹,集合十数路诸侯欲以兵马突袭长安。
不料此事泄露,反倒为郭嘉、贾诩等人所破,其子马超、马休、马士皆战死城内。
而曹军这边则是再度损失了大将曹洪,双方互有胜败,相持于长安城外。
此时,夏侯惇撤出了上党、河东、河内三郡,将兵马集结于蒲津渡西。
本来依照郭嘉等人的预想,他们先挡住马腾、韩遂之兵,等夏侯惇来便可反攻。
可就在夏侯惇的身后,袁绍依照田丰之计衔尾而进,一路跟到了河东来。
这也是田丰的算计之一,自从昔日他们进驻上党之后,袁绍本欲等到夏侯惇撤入关中,再行收取几郡,但田丰却建议袁绍立即起兵追击夏侯惇!
因是在田丰看来,夏侯惇撤退,必然是关中发生了什么变故,急需兵马救援。
毕竟,汉中和南阳兵败之后,关中就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形势,那边有刘备和刘璋联军、西边有马腾韩遂、东边洛阳也被封死。
即便形势上决定了曹操会撤出河北,可曹操其人性格坚韧,轻易不会让自己陷入绝路。
所以退军,也就意味着曹操陷入了绝路,要么刘备北上,要么曹操已死,要么马腾韩遂反叛。
而无论是以上那种情况,他们都必须要咬住夏侯惇的尾巴,紧紧跟到关中。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关中出现变故之时,以最快的速度反应,不让其他人得利。
由此,在田丰的建议下,夏侯惇每撤退一步,袁绍就进军一步,和夏侯惇的距离不会超过五十里。
面对此状,夏侯惇自然也知道袁绍肯定不怀好心,但他现在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他这一次回到长安,不是简单的撤军,而是为了击退马腾等人保住长安。
在这种时候,他如果率军阻击,有被袁绍咬住拖延时间的风险,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前进。
但袁绍在田丰的建议之下却是紧紧跟着其人的进军路线,夺取城池之后甚至没有派兵驻守,直接就劝降城池,而后沿路进军。
就这样,两军一前一后,经过长子、高都,至于王屋山下,过安邑,直到夏侯惇与于禁汇军。
抵达此处之后,袁绍方才停下脚步,开始集结兵马,准备一举杀入关中。
夏侯惇也知此事,所以渡过黄河之后,便不敢再西进,只在蒲坂西侧防止袁绍渡河。
此时,正值建安七年十月初七,司隶之地自西向东分别是马腾韩遂、长安、夏侯惇、袁绍。
曹军不到六万兵马,被两家近十万大军夹在了中间,而此时秦瑱带领的四万兵马却已经行到蓝田。
却说自六月底时,秦瑱与关羽率军击破了曹昂等部,便一直停驻在南阳之地。
由于曹昂战死,秦瑱又亲自寻其尸首,与曹仁等人共同葬在一处,举行了一场盛大葬礼。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他和曹昂有私交,二是因为他很清楚现在的局势!
说得好听点,是他们从战略上击败了曹操,获取了先期优势,可说得难听点,却是他们用了四个月,仅仅只夺取曹操麾下四分之一土地,却歼灭了曹操十余万兵马!
这就意味着曹操现在的兵力十分空虚,根本守不住其麾下剩下的领地。
如果天下此时只有他们有兵马,那他们自然可以慢慢修养,等到明年再行北上。
可问题在于,此时的天下并非是他们一家独大,袁绍这一头饿狼也在曹操身边磨刀霍霍。
他们现在不进,袁绍定然就会进军,这就意味着袁绍很可能从北方夺取他们的胜利果实。
毕竟,他们从南阳进军,沿路都是崎岖山路,还有各种关口阻挡!
可袁绍从北方进军,沿路只有一处壶关,一条黄河可以阻拦道路。
这就意味着袁绍可以比他们早一步进入关中,获取优势,甚至夺取长安。
彼时关中尚未传出曹操的死讯,但秦瑱已经准备好了继续进军北上。
他一面让关羽回军陈留,一面以优惠政策招降俘虏,增加自己军力。
这些俘虏之一,便有秦瑱的老对手荀攸,不过二人见面并未剑拔弩张。
相反自从被俘虏之后,荀攸该吃吃,该喝喝,除了不投降之外,甚至还有些悠然自得。
对此,秦瑱自然也能理解,他很清楚荀攸在老曹麾下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一方面,由于荀彧的存在,荀攸必须要缓和荀彧与曹操的矛盾,一方面,由于他谋主的身份,又要为曹操出谋划策。
这一度让荀攸两面不是人,无论怎么做,都会导致曹操、荀彧两方矛盾加深。
所以他一度选择淡出曹操的视野,甚至在曹操回归之后,都选择继续辅佐曹昂。
而现在被他俘虏,虽然失去了自由,却也让他逃出了漩涡,不需要面对曹军的形势。
莫说是荀攸感觉轻松,便是他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感觉悠然自得,轻松自在。
不过荀攸虽然不投降,可他却不会作视荀攸在这里打酱油,每天都把荀攸带在身边闲聊。
也不聊军国大事,就是聊聊各自的状况、家小、各国风物、点评古人。
荀攸自也知道秦瑱所想,但奈何寄人篱下,不得不曲意逢迎,没想到一来谈了几天,他竟发现和秦瑱挺谈得来。
和秦瑱交谈不仅不会感到无聊,反倒常有耳目一新之感,渐渐地他也不再反感。
一来二去的,荀攸就成了秦瑱身边第二个周瑜,潜移默化之下不经意间也会透露一些关键情报。
诸如曹操此前所面对的经济状况、粮草状况,以及朝局之中的势力分布。
在知道曹操已经陷入经济危机之后,秦瑱便是叹息不已,谓荀攸道:
“昔日我在曹公麾下之时,常谓曹公道欲要战,不可只战,须先以国为本。”
“国富民强,制度严密,方可百战百胜,然则自袁术以后,曹公便穷兵黔武,官渡之时更是动摇根基,使得治下不宁。”
“此举虽可获一时之利,却是遗祸后世,至于如今之势,安能不败也?”
而面对他的点评,荀攸便陷入了一阵沉默之中,他知道秦瑱并不是在炫耀什么,而是真的在为曹操可惜。
实际上这两年他一直也在反思为什么刘备越打越强,而他们却是越打越弱。
最开始,他本以为是他们原本的战略问题,可在随着官渡兵败,退守关中之后他就发现他们差的不是军略上的,而是经济和制度上的。
秦瑱在刘备麾下从未放弃过经济和制度的改革,刘备能越来越强,不是因为刘备兵将悍勇,而是刘备的经济制度匹配了刘备军的战略。
这就使得刘备攻城掠地之后,能进入一个最快调整周期,准备下一次的征战。
与之相对,他们的制度只有一个秦瑱设立的屯田制,一旦战争开始动摇屯田,就会导致他们兵败。
很显然,自从秦瑱离去之后,他们就一直在影响自己麾下的生产,看似依照他的战略占据了优势,实则却只是表面优势。
随着秦瑱战略变化,他们没有强悍的经济作为支撑,就只有不断兵败这条路。
思虑之间,他不由抬头看向了眼前的秦瑱,目光有些复杂的问了一句道:
“若是昔日曹公从君之言改制,不知如今天下之势,又当如何变化?”
可他一问出之后,秦瑱便摇头一叹,一语未发,慢步离去,在这世上没有如果可言。
一切看似偶然的事情,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他只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蝴蝶。
至于会引起怎样的风暴,那并非是他可以猜测,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煽动翅膀。
但经过这一次交谈,二人之间关系也更好了一些,不似往昔那般沉默,已然成了朋友。
随后的事情也无须赘述,随着曹操死讯传来,荀攸和秦瑱情绪都有些低落。
不过在调整了一番状态之后,秦瑱还是选择果断出兵,经武关北上关中之地。
许是因为曹操遗言的原因,武关这一道关中门户,就像是被郭嘉遗忘了一般,只有不到一千兵马防守。
秦瑱兵马一至,猛攻七日便即夺取了关口,至于商县,县令不战而降,至上洛,县令不战而走。
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秦瑱,曹操似乎在临死之前对他敞开了大门,意图让他北上。
他将自己猜测告知荀攸之后,荀攸便叹道:“必是曹公遗命欲降,不然朝中尚有元常、奉孝、娄子伯等人,不会如此轻易放弃关口。”
“不过至今关中还未发信前来,恐怕出了变故,若是马腾与袁绍进军,关中危矣!”
他本来不愿意投降是出于对曹操的忠诚,可现在猜到了曹操的遗命,他索性也不再坚持。
“马腾等人兵马不多,兼之人心难齐,难成大患,唯虑袁绍麾下田丰沮授皆智谋之士。”
“今见大势如此,或会建议袁绍进军,袁绍此人名望甚高,善拉拢人心,必会遣使拉拢马腾、张白骑等。”
“若叫此人说动彼等合作,则贵军即便北上,关中之势亦会被此人所制,当速谋之!”
秦瑱听着如此判断,当即便问其人当如何行事,而荀攸见之,便对秦瑱建议道:
“袁绍路近,贵军路遥,袁绍拉拢彼等,贵军无法可制,唯有围魏救赵一策可行。”
“幸君提前让关云长北上洛阳,不妨发信前去,让关羽进军河内,北上河东,切断袁绍后路!”
“再发信刘征东,由斜道行出,先不往长安,可取陈仓、雍县、杜阳等地截断马腾韩遂归路。”
“待此二路一至,贵军便可北上长安,联合我军一道击破彼等兵马,可获全功!”
其实调关羽北上,就是秦瑱防止袁绍出兵的安排,只不过刘备那边的路线他并未虑及,听得荀攸建议,便即发信各处行事。
由是在建安七年十月中旬,秦瑱率兵抵达了长安以南的蓝田县,正式进入了关中平原。
而在这时,正如荀攸推测的一般,在进军安邑之后,袁绍便开始派遣使者联系周边势力。
其之所以按兵不动,便是准备联络张白骑,先夺取弘农郡的控制权,防止洛阳兵马西进。
这里便得说一句,弘农郡地处长安与洛阳之间,位于河东郡以南,因为境内山多,地势复杂,故而常有贼乱。
而张白骑其人,本名张晟,初为黑山贼首领,因骑白马,谓之为张白骑,据贼万众。
昔日曹操夺取长安之后,张白骑便退入山中,不敢与之争锋,后来随着徐庶进入洛阳,便遣使联络其人,让其出兵占据弘农郡重镇渑池、陕县等地。
此举自然是导致曹操麾下贼乱四起的直接原因,但某种意义上来,也切断了徐庶西进之路。
初时张白骑其人也只是受了徐庶印信,率兵响应于肴、函之间,准备趁机博取一个官身。
结果他一起兵,便是一呼百应,不到两个月,便聚集了万众之多,一时威势无二。
面对此状,张白骑自然野心渐起,眼见袁绍也派人前来拉拢,便应诺了袁绍之言。
至于十月十日时,突然出兵弘农城,负责守备此处的杜畿见之,急忙派兵迎战,结果却被袁绍偷袭了后路,顺势夺取了弘农。
到了建安七年十月十五,袁绍从风陵渡渡河,奇袭潼关得手,夏侯惇无奈只得率军后撤。
而就在这时,袁绍的使者也进入了马腾和韩遂军中,承诺二人只要能协助夺取长安,便表奏二人分别为雍州牧、凉州牧,长安财物皆与众人所有。
此时马腾韩遂已经和郭嘉等人相持月余,猛攻不下,知道凭借他们的兵马很难攻取城池。
本来马腾与郭嘉等人便有杀子之仇,此时见袁绍利诱,彼等便直接应下了袁绍联合的请求。
至此,在刘备抵达之前,袁绍便占尽了前期优势,联合了关中各家势力,准备猛攻长安。
但他刚准备猛攻,麾下谋士荀谌却建议袁绍与其猛攻,不如派遣使者入城劝降,若能劝降曹军,他们便能夺取整个关中。
袁绍听得此议,自是点头应诺,随之便以荀谌为使者,又朝长安城内行来。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15905/15905221/196900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