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汉之熵 > 0409:破局

0409:破局


  硝烟散尽的江东可以说百废待兴,就剩个烂摊子了。

  当百姓们终于松了口气以为可以从此过上太平日子后,发现,今后的生活当中,也就剩下太平二字了,极端的物资匮乏,大量的人口伤亡,对这里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

  久立江东的孙氏,在最后一波互殴之后,也就剩下孙苗兄弟几人了,谁让无论是谁当政,都不懂得点到为止,只信奉斩草除根呢?生的再多又有何用?经不住杀啊。

  当宗室再也无法对世家形成压制后,世家却发现,自己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经过历次残酷的战争,已经被削弱的差不多了。

  至于最底层的民众,不用说了,永远是苦难最深重的。

  别说蒸蒸日上的荆州,即便是交州,都比当下的扬州各郡更有前景一些,所以,当战乱平息之后,迁徙与重建,不少人都选择了迁徙,去那些稳定地区,底子好的地区重新开始,重建—拆毁—重建—拆毁……民众已经厌烦了,你荆州牧王迪不是承诺给大家一个光明稳定的未来吗?那好吧,不劳您费心,我们自己搬过去好吧?

  失控的战争过程,也给结束后的人心带来了更大的不可预测性,在反复的失信好玩弄人民的情感之后,终于,没人再肯相信这个屡屡令人失望的政府了,甚至,人们普遍认为,王迪放弃了大好的入驻建业,移居扬州的机会,继续留守荆州,就是最好的答案,这里,已经被领导放弃了。

  于是,在稍作安顿之后,那些苟活下来的,那些趁乱躲避山中的,陆陆续续的开始向荆州和交州方向移动。

  财富毁于战火还可以再度创造,人口血崩式的流失,那可就彻底缓不过来了。

  这一点大大出乎王迪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意料,但是,又能怎么做呢?围堵封锁不允许离开扬州?这样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弄不好,没有退路,极其失望的民众,下一次就会将矛头对准自己了。

  刘篡则是发表了跪舔式发言,希望王迪可以移居建业(孙苗还没有散播出迁都武昌的计划方案来,一个是没有形成具体措施,一个是眼下局势不妙,这要再迁都了,人心更加收拢不住了吧),可安军心、民心。

  这个提议,甭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被王迪义正言辞的搪塞过去了,开玩笑,好不容易把荆州这个基本盘发展成这个样子,这要陷进扬州的泥潭可就得不偿失了吧?再者,你即便是出自真心,鲁淑和虞昺他们这些世家虽然还没缓过劲来,却未必欢迎自己。

  财政上的支持好办,自己不差钱,关键是人口,没有人,架子就打不起来,这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既然挡不住,也没法阻拦里面的人要出来,那么,要想破局,索性就把其余地方的人口往里填充吧。

  经过充分的思量和研究,尤其是考虑到各位合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后,王迪,做出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致敬古人,但凡大的战乱之后迅速释放人口红利,最有效直接的办法就是解放隐匿人口,士兵解甲归田。

  世家的架子虽然一塌糊涂,但不是还有几个架子在那里死挺着嘛,经过几轮“友好”的协商之后,鲁淑与虞昺“深明大义”,“以身作则”,主动释放出来私藏的部曲家丁奴婢共计3500余人,以此为准绳,其他中小幸存世家也陆陆续续的释放出不少人口来,大约一个多月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努力,一期工程一共为国家“创造”了70000多人,作为补偿,这些人口都是王迪出钱买下来的(这也是众人不反对王迪控场的一个原因,和那些霸道的政治家相比,王迪算是个和气的人,不管做什么,只要给面子捧人场,就给予尽可能的物质补偿),而恢复了人身自由的百姓,就一个要求,必须留在扬州,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分到一份土地且免赋三年的待遇,三年之后恢复征税,为避免再度沦为世家的盘中餐(论恢复元气,世家肯定要更快一步)所交政府赋税中的四分之一是分润给世家的,作为之前配合政府做出牺牲的“利息”。

  除此之外,新政府还对军队方面做了大动作,除却荆州和交州之外,扬州的中央近卫军以及地方军队、世家承袭的部队,加在一起还有83000多人,经过多轮协商,以魏国南下的近卫军12000人,编制全部保留,8000人驻守中央,拱卫京师,其余的4000人分散到下方驻守,原有的地方军全部解散(本来就是仓促征召进来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鲁淑军团只保留8000军力,诸葛靓父子保留6000军力,孙苗的几个弟弟保留5000军力,虞昺家族保留3000军力。

  这样一来,又释放出了差不多50000人的劳动力(王迪再度大出血,给了一笔不菲的遣散费),而且,中央军与世家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此,等于挤压出了十几万的劳动力出来,算是勉强填补了最近一波人口流失的缺口,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而且,因为战乱和邓朗的大迁徙,导致很多地方郡县的体制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现在人口还有多少,暂时还没有统计出来,不过,即便统计出来,也是一个十分惨不忍睹的数字,而上面那个办法,其实就是内部挖潜而已,本身并没有让江东的人口有实质性增长。

  破局的第二招,就是再次组建船队前往夷洲。

  这个想法王迪是由来已久的,只是,不知道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沈莹究竟怎么想,结果,试探性询问之后,沈莹居然十分欣喜的答应了,还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不知道是历史上本就如此,还是一系列意外导致其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居然还没有完稿(在王迪不多的学识记忆里,沈莹的这部作品在吴国灭亡之前应该是写完的了,只是后来散失不全,幸亏是在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引用其一部份,所以才流传下来),今日一问才知,实在是资料缺乏,而人家又是个严谨的学者,自然不能随便下笔,脑补成书。

  这下王迪明白了,看来还是历史轨道改变造成的,连续多年的战乱(比原时空乱了许多,孙皓就一天太平日子没有过),沈莹这种全能型人才四处挪用,哪有机会搞学术呢?所以,一直没有成书这件事是沈莹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于是,机会也就来了,王迪假公济私,装出一副完全被沈莹的治学精神感动的要死样子,询问,有一个机会亲往夷洲有没有兴趣。

  沈莹自然是高兴地不得了,于是,这个王迪以为最难解决的事情,居然是最快通过的。

  未来的夷洲太守,就是这位沈莹大人了。

  而且,王迪承诺,第一,绝不会像之前的孙权那样劫掠人口,在保障夷洲本土的开发治理前提下,每年适度将土著居民迁徙到扬州来,这个数字沈莹全权做主;第二,待遇和权限要比之前惨死的卫温和诸葛直大很多,不管成与败,都不会有任何的事后追究责罚;第三,如果感兴趣的话,成书之后可以继续留在夷洲“采风”,如果故土难离回来也有一个可靠的保障。

  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不管以后的历史走向如何,王迪希望可以在事件的源头多做一些努力,让联系变得更加官方化,但愿沈莹,以及沈莹的后人不会让自己,让历史失望吧。

  这也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之数的规划,不同的境遇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以及……人心,看似老实的沈莹在摆脱了桎梏之后走出怎样的人生轨迹不得而知,而且,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危险,像当年的卫温和诸葛直,带着10000人去了,结果伤亡很大不说,还只带回来数千人,令孙权恼羞成怒,砍了二人——带着十万块钱进股市准备大赚一笔,结果赔的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沈莹出海夷洲,对于眼下人口难题并没有帮助,未来有个好的结果就不错了。所以,破局的关键就是第三招了。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134/134435/5284582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