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离汝南百姓迁徙
书接上回&1t;/p>
不说孙翊那边如何享受美女的特殊服务(别想歪了哈),咱们先看看汝南的情况。&1t;/p>
自打李通接掌上任后,在一众牛人的齐心努力下,汝南可谓蒸蒸日上。前有诸葛亮担任郡丞,后有石广元继任其位,这两位的能力自不必说。而且还有大帅之才徐庶帮助练兵,可以说李通的日子过得很滋润。&1t;/p>
然而时间不长,汝南的情况就引起了曹操的警觉,因为奸雄怎么都没想到,一个贫瘠之地的展会如此迅。很自然的,咱们的曹司空就对汝南有了想法。因为,汝南离许都实在太近了,中间连缓冲地带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全的、稳定的后方,当然比一个不在自己控制下的地方要更让他放心。&1t;/p>
于是乎,在召集了一干文武会商后,曹操决定试探性的向目前群龙无的庐江施加压力,看看对方的应对如何。当然了,曹操还有私心,那就是自己的老婆丁夫人。此番的事情闹的很大,大到曹操的心胸都装不下了。长子死,大将亡,小孩骂,媳妇跑。连串的打击,让曹操的火气蹿升起来,自然就对名义上的盟友产生了巨大的怨恨。&1t;/p>
不过,让曹司空没想到的是,庐江的反应如此迅。从于禁和李典二人率兵南下汝南,到庐江通过李通传来撤退的消息,时间不过区区十五日。这一下,倒是让曹操方面有些措手不及。&1t;/p>
原因很简单,李通虽然万般不愿意放弃汝南,但是却坚决的贯彻执行了庐江方面的命令,率领人马携助一干百姓往庐江撤离。实际上,在庐江尚未传来消息的时候,李通已经和石韬、徐庶商量过对此的应对了,结果三人得出的结论居然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放弃汝南,回返庐江。既然如此,他们便开始了提前的准备。先由李通派人往城外,稳住曹军;同时在徐庶的率军帮助下,石韬开始了动员汝南民众迁往庐江的工作。谁料想,除了极少数不愿意离开的平民外,大部分人都在迁民告示布的当日,就准备起了离开的行装。之所以民众的反应这么迅,正是因为李通等在汝南的巨大民望。&1t;/p>
李通的汝南太守府,,除了郡治阳安县外,其余各县人口并不太多,或数千,或一万多,大部分都是各处逃难而来的流民,对于能够找到一个乱世中的人间净土可谓心向往之。如今,刚刚稳定了一年多,却又不得不背井离乡,着实令他们不忍。然而,当听闻曹操派兵前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吓得赶紧卷铺盖跑了。为啥?曹孟德血洗过徐州,屠过城啊。&1t;/p>
这些老百姓才不管你是不是借路呢,看到曹操大军气势汹汹的前来,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哪还管你是不是天兵、义兵。他们就知道,汝南太守是好人,郡丞是好人,下面的官兵对他们也很优厚,而且还听说庐江那边的孙三公子更是爱民如子到极致。特别是传闻前几天庐江叛乱后,孙三公子在昏迷中仍然对百姓念念不忘,给每户受伤的家庭送去五十金的抚恤费,还给那些没受伤害的百姓家庭送去压惊费,这都让他们感觉不可思议。但是通过一些来往于庐江、汝南之间的行商之人的描述,上述的事情都是真的。如此这般,汝南的百姓怎不愿意赶往那个被描述成世外挑源的庐江去啊?&1t;/p>
实际上,这些都是李通等人有意无意间通过手下人散布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此次的大迁徙做准备。以李通借用孙翊曾经的话来说,就是进行宣传导向,制造舆论基础。果然,百姓的热情都异常的高涨,以至于汝南的大小官员都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1t;/p>
五日后,李通率领一干人等前往南门,迎接马不停蹄赶来阳安增援的庐江陈武所部。双方见礼后,陈武把庐江的最新指示和孙翊的话带给了李通等。众人听闻孙翊无恙后,莫不欣喜若狂。李通随即命令石韬总管迁民之事,而陈武则从旁率兵辅助。徐庶则率汝南大营兵马协同李通一起,做好断后的工作。整个汝南开始全面动员起来。&1t;/p>
随着第一批百姓的向南迁徙,李通派遣廖化去往曹军大营沟通,告知其孙翊的决定,并且请于禁、李典二人多宽限些时日,能让本方的部队能有准备的时间。当然了,肯定不会告诉他们,这次是汝南举城南向,而只是通知其部队将要开拔。&1t;/p>
于禁、李典二将不敢擅做主张,便命人快马回报曹操。等到曹操的回复送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八日。曹操的决定很简单,接收汝南,但不可与庐江方面生冲突。于李二将非常认真的执行了曹操的命令,以至于等到他们派人去通知汝南的时候,却现汝南郡治阳安城,已经十室九空,人去无踪了。二人只得再次派人回报曹操,请求指示。&1t;/p>
这一次曹操得信后,可不像前面那般志得意满了,而是大怒着把信帛撕烂扔在了一旁。处于暴走边缘的曹操,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火给压了下去,即刻命人召集手下文武议事。&1t;/p>
等到一干精英来到后,曹操已经恢复了昔日的冷静,当然,脸上还是黑的吓人。&1t;/p>
他先把于李二将的快报与众人一说,然后就等着手下出谋划策了。虽然曹操说话时,语气还是故作轻松。但下面这帮大才,岂能感觉不到自己主公的愤懑之情?一个个都噤若寒蝉,默不作声。&1t;/p>
曹操看着一众手下大眼瞪小眼,心里的火又被勾了起来,就准备雷霆之怒。&1t;/p>
正在这时,有人轻咳一声,众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再看却是鬼才郭嘉、郭奉孝。&1t;/p>
只见他轻轻甩了下衣袖,悠然道,“既然汝南已经让出来了,那主公何妨派人名正言顺接收便可。”&1t;/p>
荀彧却皱眉道,“奉孝啊,接收容易,可汝南都空了,我们从哪里找人迁往此地啊?况且,我军本就粮草不济,即便迁人也无粮食供应。此两难之地也。”&1t;/p>
曹操点点头道,“志才曾言,汝南鸡肋之地,得之无益,弃之可惜。当世他便劝我暂时不要理会,可如今,唉,真是骑虎难下了。”&1t;/p>
郭嘉哈哈一笑,道,“主公啊,粮草不足,为何不向庐江求助呢?”&1t;/p>
曹操闻言有些懵,道,“我军刚刚逼其放弃汝南,又怎能指望庐江会相助与我呢?”&1t;/p>
郭嘉洒然道,“主公,或许忘了一件事情。”&1t;/p>
曹操思索了一下,摇头道,“却不知奉孝所指为何?”&1t;/p>
郭嘉很轻松的往椅子背上一靠道,“当年6康仙逝,头七之日各方前往祭奠。然那袁绍三子袁尚,与那孙三郎击掌赌诗,输了二十万斛粮食。此事,主公可记得?”&1t;/p>
曹操闻言眼光一亮,道,“当然记得。不过,这与奉孝所言有何关联?”&1t;/p>
郭嘉乐呵呵的道,“这些粮食如今已由船只运到陈留的雍丘。主公当派人往庐江处先借粮,若其不给,便以朝廷名义征用这批粮食,若是给,则另当别论矣。”&1t;/p>
此言一出,曹操还没说话,荀彧先不满了。只见荀彧道,“此法断不可取也!”他见曹操望向自己,便拱手道,“主公。想那孙三郎与袁尚赌诗,乃君子之风。一个以文取胜,一个愿赌服输,当时在场之人均可作证。可如今,我们横插一手,取之不义也,定为世人耻笑。关乎主公名声,还望三思而行。莫要因小失大,寒天下人心啊。”&1t;/p>
若说郭嘉之谋,是从曹操的既得利益出的话,那荀彧之论,就是从曹操的长远目标来看的。所以,一边是利,一边是名,二者不可兼得,双方的意见让曹操实在难以取舍。大厅中忽然陷入了寂静之中。&1t;/p>
过了许久,程昱老头忽然说话了,他捋着胡子道,“吾有一想法,却不知当否。”&1t;/p>
曹操闻言,连忙道,“哎呀,仲德,快快讲来,快快讲来。”&1t;/p>
程昱边想边道,“为何我军非要在此时截留下那批粮草呢?如今,庐江方面主动后退,将汝南一地让与我们,对彼方而言并无太大损失,对我方而言,也无太多利益。可是,在天下人眼中,却是他庐江遵旨听命,忠君报国,而我们则是得寸进尺。若再劫粮草,便会陷入不仁不义之名。况且,若是如此行事,难保袁绍不会借题挥,派人与庐江密谋。到那时,我军北有袁绍虎视眈眈,南有庐江窥伺帝都,东有吕布、刘备鹰视狼顾,东南有袁术居心叵测,再加上西面李傕、郭汜贼心不死,我军便深陷绝境,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既无同盟之人,又少援助之手,则主公尚能奉天子而令不臣乎?”&1t;/p>
“咝~~”“啊~~”&1t;/p>
堂中诸人听罢程昱的分析,无不是倒吸一口凉气。曹操更是感觉冷汗直冒,浸透衣物。如果真的如程昱所言,那可真就成了死无葬身之地了。&1t;/p>
曹操整理一下思路,沉声道,“诸公,仲德之言君等以为如何?”&1t;/p>
荀彧先道,“明公,仲德之言甚善啊。如今,我军拥兵不过十万,精锐不过三成。那袁绍带甲二十余万,袁术率众十万之数,李傕郭汜尚有西凉铁骑五万余,刘备、吕布也有五万多兵。特别是江东方面,庐江兵马虽少,却尽为精锐,其连续两次击败荆州兵马,特别是前些日子大破黄祖五万大军,士气正高。虽然庐江总计不过两万余兵马,可如今再加上汝南的两万余兵马,已经拥众近五万,这还不算江东之地,孙策所领三万精兵。若是与之交恶,恐怕~~~,恐怕我军会吃大亏。”&1t;/p>
郭嘉此时也放下了玩世不恭的样子,沉声道,“以我军十万将士,抵抗周围五十万众,确实太过托大。”说到这,郭嘉拱手对曹操道,“主公,属下谋划不周,唐突至极,还请主公责罚。”&1t;/p>
曹操摆了摆手道,“奉孝不必多心,诸位皆吾股肱也,并无不能言之事。况且,此一时彼一时也,吾亦未想到,庐江已庞大至此。”&1t;/p>
郭嘉听闻心中一暖。为什么呢?因为曹操非常大度的把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并未责怪郭嘉。&1t;/p>
正在这时,又有传令兵跑了进来,气喘吁吁的道,“启禀主公,于禁、李典二位将军急报。”&1t;/p>
“嗯?”曹操很奇怪,从自己接到上一份奏报到现在,不过才一炷香的时间,怎么会又有急报?&1t;/p>
曹操问道,“书信何在?”&1t;/p>
那小兵道,“事情紧急并无书信。二位将军吩咐小人,说斥候探得袁术忽然兵攻取汝南禛县,扬言协助李通所部撤退回庐江,二位将军不敢怠慢,命小人马不停蹄赶来报信,望主公早作决断。”&1t;/p>
“哦!?”曹操闻言眉头紧锁,摆手示意小兵下去后,问道,“诸公有何看法。”&1t;/p>
郭嘉哑然失笑道,“庐江有能人啊,着实不凡。我军刚刚有所动作,他们马上就进行了回击。吾料想定是庐江方面派人知会袁术,让其心生胆怯之意。故而为防备我军,才赫然出兵。如此一来,我军就不得不直面袁术了。”&1t;/p>
曹操闻言不语,只是在耐心的琢磨。过了不知多久,曹操忽然道,“传令,命夏侯渊即刻率本部兵马前往雍丘,护送那些粮草送至庐江,另从仓廪内调拨十万粮草送至汝南,由曹仁、乐进率本部兵马押送,然后与于李二将汇合,以曹仁为主将,共同举兵前往禛县西北的汝阴驻扎,监视袁术军动向。若袁术攻来,只能坚守,不许追击。另外,以满**为使,多带金银宝器等物前往庐江,只说~~,嗯~~~,只说是去慰问孙三郎顺带看望夫人。对了,伯宁可去寻志才帮忙,看能否与庐江和解,共同对付袁术。”&1t;/p>
被点到名的众人皆拱手应诺,先行离去准备不提。而剩下的人,则在等待曹操的后续决定。可是曹操却如老僧坐定一般,闭上了双眼,不再言语。&1t;/p>
荀彧见状,朝众人摆了摆手,大家这才朝曹操拱手一礼后,缓缓退出了大厅。&1t;/p>
可当所有人都离开后,曹操却猛然间睁开了双眼,凌厉的目光直直的看着前方,似乎看到了什么一般。&1t;/p>
“哈哈哈~~~”曹操忽然大笑起来。&1t;/p>
等笑声渐渐停息后,他幽幽的自语道,“有意思,这才有意思~。”&1t;/p>
话分两头,不说奸雄如何琢磨,咱们先看看汝南这边的迁徙大军。&1t;/p>
十余万人搬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作为汝南政事的一把手,石韬石广元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初次担当这副重担,也让石韬有些焦头烂额。不过,石韬很快的适应了工作,并且像上次庐江消化颍川十万黄巾一样,把迁徙的民众化整为零,分路、分批的离开。而徐庶、李通则率一万精兵断后,廖化、陈武分别统帅剩余的一万多人护住两翼,确保不丢下一个百姓。军队穿插于各处队伍之间,帮助老幼病残,提供食物、给养。如此的军民一家亲,也让百姓与兵士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牢固。&1t;/p>
特别是在有意无意间,汝南军兵向百姓传输了一件事情,此番逼的大家背井离乡的罪魁祸,正是如今当朝司空曹操。在添油加醋的煽动下,特别是听到那些老幼的悲惨哭声后,感同身受的这些百姓,对于曹操就产生了切齿的仇恨。&1t;/p>
而当满**作为曹操的使者,在前往庐江的路上遇到这些百姓时,人群都用几乎可以杀人的目光怒视着一行人,着实让满**等人非常的尴尬。&1t;/p>
此次迁徙分为两路。一路往六(音1u)安,一路往安丰。在三国时期,此二地分属魏国的庐江郡和安丰郡。但以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此二地都归扬州管辖。当后续几批汝南百姓,历经二十余天的艰难跋涉进入六安后,他们惊喜的现庐江太守、再世甘罗、重伤初愈的江东孙三郎孙翊,竟然亲自等候在此。特别是听闻孙翊对这些百姓拱手施礼,沉声道,“乡亲们,委屈你们了!”一干百姓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全都嚎啕大哭起来。&1t;/p>
众位看官肯定要问,孙翊怎么来了?&1t;/p>
实际上很简单,自打孙翊苏醒后,在两大神医的治疗和玉瑶的照顾下,加上孙翊本就在长身体的时候,恢复的快,故而一月时间足够让他生龙活虎了。虽然伤处仍隐隐作痛,不过至少不会影响他的日常工作了。&1t;/p>
这段时间,随着孙策的回返,孙翊的清醒。庐江两大主心骨都在,自然许多事情进行的迅了很多。先是孙策快刀斩乱麻的一次性斩叛乱的人员近两千,极大的震慑了各地蠢蠢欲动的不好苗头。又在庐江连续布了一系列安民政策,团结百姓。使得庐江上下,空前的团结在了一起。既然孙策已经主持大局了,孙翊当然乐的轻省,安心的养伤。&1t;/p>
不过,孙翊始终放心不下汝南的迁徙工作,连磨带泡的“逼”孙策同意自己前来六安。虽然孙策极不愿意三弟的请求,但架不住这孩子又臭又硬的脾气,只得就范了。&1t;/p>
孙翊便带领许褚并猛虎十三卫前来六安,哦对了,还带着女扮男装的徐玉瑶。话说孙翊非常不愿意带着她,可这闺女居然比孙翊还拧,而且自恃有丁夫人撑腰,又说去汝南看望长兄,这么一来,孙翊就是再有本事也没招了。&1t;/p>
谁都没料到,此番在六安,会生众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到底会是什么呢?&1t;/p>
正所谓:奸雄动手争汝南,鬼才设谋抢粮船。奈何群雄虎视处,只好目送百姓还。&1t;/p>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1t;/p>
&1t;/p>
https://www.bqvvxg8.cc/wenzhang/114/114381/4816020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vvxg8.cc。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vvxg8.cc